防空警报
是城市防空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用于抗灾救灾和突发事故情况下的 灾情预报和紧急报知,战时用于 人民防空,是各级人民政府实施人民防空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是在城市受到空袭威胁时,鸣响提醒人们的警报报知系统。
北京市防空警报目前设施结构如何?
最早出现于何时?
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为您话说 北京防空警报的前世今生
北京第一部防空警报器是1937年日本侵占北平后生产的20马力双重风力加压式电动警报器。 新中国成立最初,人防警报建设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手摇警报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电动警报器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京市人民防空办公室接管了北京市人防指挥通信警报设施设备,北京市人防通信站便应运而生。 人民防空警报系统建设逐步走向了正规化、规范化的轨道。

接管之初
面对防空警报器年久失修、报废锈死、终端机不能启动等诸多问题,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北京市人防通信站 对防空警报器先后进行了4次整修,确保其技术性能恢复正常,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电动警报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人防警报系统建设也逐步走上了一条积极有效的探索之路。

警报器种类,新老并存
九十年代
防空警报器多为电动警报器,控制方式为手动。短短几年时间警报器数量迅速增加,各区音响覆盖率大幅提升,并将警报器建设提上了规划设计日程。

气动警报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手摇警报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开展警报控制方式的探索
和警报控制系统的开发
1991年初
北京人防与湖南省计算技术研究所联合研发北京市防空警报遥控系统,采用有线、无线双重控制以提高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控制的准确性及可靠性。
电动警报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电声警报器逐步替代电动警报器
1999年
北京市人防办对警报设备电源提出了新要求,解决了警报建设选点中的供电问题。同时,电动警报器由于不能二次报警、效率低、声音覆盖半径较小、震动剧烈等,逐渐被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功率大、覆盖面积广的电声警报器替代。

电声警报器
(二十一世纪)
开发无线寻呼网
创新警报管理模式
1992年6月
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人防办在原警报网设施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传输媒介,开发无线寻呼网, 用于传播警报信号、防灾信息。该网成为人防警报通信网的一部分 。系统通过寻呼方式达到补充警报信息、传播警报信号的作用。

移动警报器(二十一世纪)
进入新世纪,人防通信警报建设驶入快车道。随着警报器数量的增多,覆盖面积增大,原有的防空警报遥控系统不能满足统控要求。2004年新一代北京人防警报控制系统中的二次报警、误鸣查询维护、等功能取得新进展,形成立体化、全方位、多媒体化的人防警报系统。
截至2019年
北京市防空警报系统为首都在应对战时、极端灾害等突发情况时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 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全方位的预警信息发布,警报建设和控制方式在全国领先。
随着北京人防教育的深入,我市连续五年在全民国防教育日开展防空警报试鸣, 鸣响率100%。朝阳区人防办每年也按照市人防办有关部署,积极参与防空警报试鸣活动, 鸣响率100%,多次圆满完成警报试鸣任务。